“既影响他人使用,也破坏城市环境,这种行为要不得!”近日,关于共享单车车筐垃圾问题的报道发布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共享单车企业高度重视,不仅加大了车辆清洁力度,还积极开展文明用车宣传活动。市文明办也同步关注此事,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用车倡议,共同维护良好车容、规范用车秩序。(成都日报)
这一现象看似微不足道,却映射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微文明”行动的关键意义。
共享单车作为城市便捷出行的重要一环,穿梭于大街小巷,本应是文明出行的流动“风景线”,但车筐垃圾现象,暴露出部分市民文明意识的短板。早高峰地铁站,乘客匆忙换乘,将豆浆杯、包子袋随手丢进车筐;雨后街头,市民擦完车座,纸巾便留在筐内……这些“不经意”的行为背后,是对公共资源的漠视,是把车筐当作“临时垃圾桶”的自私,既给后续使用者带来不便,更悄悄侵蚀着城市的文明底色。
面对这一城市治理“微痛点”,成都市积极行动,以“微文明”理念破局:共享单车企业迅速响应,加大车辆清洁频次,让调度司机在卸车时同步检查清理车筐垃圾,摆车运维员在维护秩序时顺手拾捡杂物;同时,通过公益广告、公众号推文等方式,向市民倡导文明骑行,呼吁不随意丢弃垃圾。其实,成都市文明办也早已将此事纳入视野,联合各方在人员密集区开展文明骑行宣传活动,并向市民发出倡议:爱护车辆、遵守交规、规范停放,不在车筐扔垃圾等等。这些举措看似 “微小”,却于细微处发力,将文明引导融入市民的出行场景,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文明习惯。
“微文明”行动的力量不容小觑。于成都而言,它是城市形象的“加分项”——当干净整洁的共享单车穿梭在锦江边、绿道旁,当每一个车筐都清清爽爽、每一辆单车都停放有序,彰显的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温度,更是市民文明素养的高度。这种看得见的文明,能吸引更多游客驻足、更多人才扎根,为城市发展注入无形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是凝聚民心的“黏合剂”:当有市民主动清理他人遗留的垃圾,当有人轻声劝阻随手丢弃的行为,便在街头巷尾搭建起文明共鸣的桥梁。这种对公共资源的共同守护,让市民在参与中生出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将个体力量汇聚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
笔者看来,共享单车车筐垃圾问题,是城市文明提升的一个“小切口”。以解决此问题为契机,推进“微文明”行动,让 “清空车筐” 成为每一位骑行者的自觉,让 “守护公共” 成为每一位市民的共识。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汇聚起千万人的文明点滴,定能让城市更文明、更美好,让文明成为最靓丽的名片。(锦江评论员 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