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成都气温再度攀升,街头热浪翻涌,市民避暑需求迫切。高温天气下,成都商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持续向市民开放纳凉区域,为奔波在外的劳动者、无处消暑的老人儿童、疲惫的游人提供了一片清凉港湾。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这些清凉驿站,为部分人群解决了燃眉之急。它是户外劳动者临时休息的地方。烈日当头,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与建设城市的农民工汗流浃背。能有一个阴凉的地方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擦把汗,甚至喝上免费的饮用水,对户外劳动者而言,这是让他们恢复体力、预防中暑的必要保障。地铁通道、商场一角提供的纳凉地,就是他们忙碌间隙短暂的加油站。许多老人节俭惯了,就算家里安装了空调设备,也因心疼电费而舍不得打开使用。那么开放的公共纳凉点,就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免费、凉爽的去处,既能避暑解乏,又能摆摆龙门阵,解解闷气。
让人们从“有处待”到“待得舒服”,这些纳凉点将精细化服务落到实处。地铁站是纳凉热点,通过智能通风系统,能根据实时人流量动态调节冷气强度和送风方向。人少时凉而不冷,人多时也能保证空气流通。在某些商场,纳凉区的温度稳定在28.8℃左右,体感温和,久坐也不易着凉。光有冷气还不够,一些纳凉区除了座椅,还摆放了几张小桌,上面放着免费的棋类、书籍,供人们消遣。纳凉点人一多,难免产生秩序和卫生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看到的是在醒目处立着的“温馨提示”的牌子,牌上标着“请勿赤膊、躺卧、大声喧哗、共同维护良好环境”等,这些要求并不过分,既保障了公共场所的基本秩序和形象,也以明确的话语告知了纳凉者行为边界是什么,避免了一些潜在的矛盾。这种提前告知的方式,将纳凉者视作维护环境的参与者,展现了对于纳凉人群的尊重。
龙门阵不断,纳凉点成为邻里互动新空间。成都公共场所的纳凉区,初衷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躲避酷暑的物理空间。但令人惊喜的是,在今年的持续高温中,这些原本功能单一的“冷气房”,正发挥着另一个作用——社区里最接地气的“会客厅”。现代社会,人们虽住同一个小区乃至同一个单元,但很多邻居也只是点头之交。而如今,地铁通道、商场角落的纳凉区,成了他们的联络点。是一盘象棋、是一份报纸、或是一场家里家外的龙门阵,人与人之间久违的、自然的交流与陪伴在这里上演。
酷暑终将退去,但成都街头巷尾这一处处纳凉点所传递的人情温度,却可以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成都公共纳凉服务的这份“温度升级”,展现了它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这份夏日里的清凉暖意,值得被珍视,更值得在未来的城市服务中延续。(锦江评论员 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