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浪潮席卷的当下,以亲子互动、萌娃日常为卖点的账号屡见不鲜,部分账号凭借儿童的天真表现吸引海量关注,甚至形成完整的商业链条。然而,当“4岁网红年收入超千万”“儿童网红摆拍争议”等话题频上热搜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儿童是否正在沦为流量时代的“数字劳工”?
从摆拍争议到炫富质疑,网红儿童现象暴露出平台责任缺失、家庭教育异化与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漏洞的三重危机。
平台算法机制,是网红儿童现象的幕后推手,是流量逻辑下的“童真收割机”。算法通过“萌娃”“亲子互动”等标签精准推送内容,形成“高互动-高推荐-高收益”的循环,这种商业潜力刺激更多创作者效仿。部分MCN机构通过“剧本设计-专业拍摄-流量投放”的“流水线生产”,将儿童包装成标准化“萌系商品”,这彻底消解了儿童的天真本性。归根到底,这就是平台责任的缺失。我们不禁反问,算法能精准识别用户年龄,为何不能对儿童商业内容设置“防火墙”?
从“晒娃”到“啃娃”,家长角色的扭曲是网红儿童现象的核心病灶。其实,大量的儿童网红账号都由父母直接或间接运营。一方面,家长以“记录成长”为名,将儿童日常生活异化为表演素材;另一方面,通过“炫富”“早熟言论”等刻意设计,加速儿童成人化进程。例如,某儿童网红父母宣称“5岁喜提宝马mini”,其父更在直播中炫耀“江浙独生女,房产证已有6本”,这种价值观输出对儿童心理的腐蚀不言而喻。当父母主动将孩子推向流量战场时,所谓的“监护责任”已沦为商业利益的遮羞布。此前已有极端案例,3岁“吃播网红”佩琪被父母喂至70斤,这种赤裸裸的虐童行为,正是家庭伦理崩塌的终极写照。
笔者认为,破解网红儿童困局,应从“事后追责”到“全链防护”。构建“法律+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防护网。法律层面,持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明确“儿童商业表演”的年龄下限与内容边界,对违规家长实施“叫停”制度,同时建立MCN机构黑名单,禁止其参与未成年人内容生产。平台方面,既加强审核内容合规性,又评估拍摄对儿童身心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动态调整流量分配,降低儿童商业内容的曝光权重。教育干预应聚焦“数字素养”培育,可以建立家长教育认证制度,要求“晒娃”账号主完成儿童心理学、网络伦理等课程考核,从源头提升家庭保护能力。
文明觉醒,让童年回归纯粹生长。
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警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幼苗。在算法编织的流量迷宫中,守护童真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对文明本质的坚守。
破除“网红儿童”困局,需要每个社会细胞觉醒——平台应重拾社会责任,用算法守护,而非消费童真;家长需回归教育本质,让家庭成为抵御商业侵蚀的堡垒;法律要长出“牙齿”,对越界行为零容忍。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自由奔跑,让文明在守护纯真中生生不息。(锦江评论员 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