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江区的社区里,一场场家校社携手打造的特色活动正火热上演:亲子携手探秘瓷韵,在千年陶土中对话历史;家长们放下焦虑,学习智慧管理电子设备;在心灵驿站中解码孩子情绪,守护心理健康成长……这些生动实践,无不诠释着“同频共振”的陪伴真谛。
在狮子山街道花果社区木工坊,8组父子以非遗木艺为媒,共赴一场“力量与温情”的修行。松木剑在曲线锯下锋芒初绽,鱼骨画于麻绳串联间灵动游弋。父亲的手掌托起孩子的专注,孩子的创意点亮父亲的匠心。当剑柄缠上中国结流苏,当鱼骨暗藏麻绳爱心,粗粝木纹中深藏的已不仅是技艺,更是父子协作的默契与无言的祝福。这场以木为刃的旅程,让父爱如山的力量与如水的温情,在刨花飞舞间悄然生根。
书院街街道五昭路社区亲子家庭踏进隋唐窑址博物馆,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陶宝”之旅。从邛窑青瓷的翠色生烟,到唐宋白瓷的冰肌玉骨,孩子们指尖触摸的不只是陶片温度,更是锦江流淌的文明密码。当亲子共塑陶泥,掌心揉捏的不只是陶胚形状,更是对“百姓日用即道”的鲜活注解。这场沉浸式对话,让沉睡的文物成为孩子眼中的星光,将文化自信悄然种进心田。
柳江街道锦馨社区的家长课堂里,一场“电子设备攻防战”化作智慧协作。家庭教育师悦老师亮出分龄电子设备使用参考规则:6-9岁每日累计不超过30分钟(以益智类内容为主),10-12岁不超过1小时(含学习用途),13-15岁不超过1.5小时(需明确娱乐与学习时段)。当“不冲突沟通术”现场进行演绎,从“共情游戏乐趣”到“牵手捞鱼替代方案”,生硬说教终被亲子笑声取代。一份由家庭投票诞生的《电子使用公约》,让家长放下焦虑,让孩子拥抱阳光。原来戒除“电子沉迷”的秘钥,是有效的亲子沟通。
狮子山街道四川师大社区的家长沙龙里,一场关于“心情识别”的温柔革命正在发生。抽取“突然沉默”“拒绝出门”等情绪信号卡,共同讨论这些日常细节背后可能传递的情绪状态。高级指导师王老师轻点迷津:幼儿期需“翻译”感受,青春期要“退步”守护。当“3A沟通锦囊”(看见-接纳-陪伴)遇上风险预警信号,家长们豁然领悟——爱的本能需与科学守护同行。家庭与社区的每一份关注,终将汇成托举心灵的暖流。
高质量陪伴的密钥,藏于“同频”二字。当亲子目光聚焦同一块木料、同捧一抔陶土、共读一种情绪、触摸一段历史、约定一份契约时,那些专注共在、协作成长的瞬间,便是快乐翻倍的源泉。这个暑假,锦江家校社携手播下的陪伴种子,已在无数家庭生根。愿每个家长与孩子的心跳,总能找到共振的节拍,让陪伴有质更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