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七旬老人退休后坚持讲古建”相关话题登上了热搜。这位与古建结缘半世纪的老人叫王永先,被称为“斗拱爷爷”。王永先从小受到当地古建筑文化的滋养,这样的成长经历,也为他后来深耕文物古建保护研究五十余年埋下了伏笔。
七十多岁自学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只为了将古建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王永先对古建热爱至深、坚守中华文化传承理想的具像化。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因为热爱,王永先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于环境恶劣的山林乡野间,让无数将要腐朽的木、几近斑驳的墙重现往日光彩,让中国的古建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冷门”文化的传承,不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军奋战,更是“星星之火可燎原”的众志成城。北方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南的三星堆、大漠的敦煌研究院……从点到面,构成了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的“铜墙铁壁”。文物就像是一个个珍贵的酒器,斟满其中的则是经过千年酿造得到的醇厚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无数文物修复师默默的坚守与热爱,化为历史烟尘中的灰烬的就不只有物质,还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灵魂。
热爱充满力量,理想同样伟大。正因为有了理想与热爱的存在,我们才不会被奋斗之路上一时的困境延宕前行步伐,才能满怀勇气一往无前,才能在朝着希冀与未来迈进时不忘来时路、不忘同行人。“活在过去时区”的王津,是故宫的钟表修复师,几十年来,他在落叶深处的故宫角落,谱写初心与理想使命的辉煌篇章;而近日获评“四川省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的郭汉中,在三星堆专注考古文物修复事业近四十年,累计修复珍贵文物多达6000余件,为古蜀文明重见天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文物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无形资产,我们所追求的代代相传,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更是中华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告诉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既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也能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二十多岁的她们并非专业出身,但最终都选择了古籍修复师这条路。纯粹、安静、古老而又与时代共振,是她们对这份工作总结的“关键词”;深入钻研、不断学习是她们为这份工作设定的“小目标”。
古今之间,新旧重叠,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古文物的新生渐次展现。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秉持工匠精神,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高,都不会忘了我们的根,都会时刻保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锦江评论员 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