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就像是历史长河里的闪闪发光的宝石,每一颗都记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下,这些宝贝有点“冷清”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非遗的传承问题,尤其是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年轻人,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参与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年轻人接触非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能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更自豪地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在成都,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正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可以把非遗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更时尚、更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这样一来,非遗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95后的女孩白梓忆,不仅是道明竹编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是一家竹编文创企业的“掌门人”。她留学归来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通过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市场转化率等方式,让道明竹编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她的“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还荣获了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的金奖,成为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典范。
在成都的宽窄巷子,也有一群年轻人致力于川剧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不仅在传统川剧表演中融入了现代元素,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看到了川剧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川剧,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成都的蜀绣、蜀锦等非遗技艺也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在锦江区的一家蜀绣工作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在学习蜀绣技艺。他们不仅掌握了传统的蜀绣技法,还尝试将蜀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时尚、实用的蜀绣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好评,还远销海外,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蜀绣的魅力。
非遗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非遗传承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事情。这些年轻人的参与,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他们通过创新与实践,让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结合,不仅让非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也让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曾一度“冷清”的宝贝,正逐渐升温,回归到大众视野。然而,非遗传承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年轻人的热情与智慧,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关注。我们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非遗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非遗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年轻人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共同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非遗传承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只有让年轻人真正了解、热爱并传承非遗,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一直流传下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锦江评论员 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