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不妨“多找苦吃”

发表时间:2023-09-14 15:50 来源: 责任编辑:熊思羽

今年暑假,山东农业大学启动了“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组建了由774名指导教师和1.1万余名学生参与的1325个调研小组,奔赴全省16市、136个县(市、区)、1825个乡(镇、街道)、5.46万个行政村,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指导、技术推广、文化帮扶、助农销售、志愿服务等活动。(9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不作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到社会上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我们忍不住要给山东农业大学暑期的做法点赞,尤其是让青年学子到田间地头的劳作一线去调研实践,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和感情,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盛赞青年们“自找苦吃”的精神,并希望他们在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吃苦”是一种自觉。以前,人们吃苦,是因为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不得不多吃苦,才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如今,人们再吃苦,是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富情况下的历练,是一种自觉的吃苦。当然,人们也可以选择不吃苦,比如学习上不刻苦、工作上不努力、生活上不积极,追求佛系,偶尔摸鱼,甚至可以躺平摆烂等。因此,很多人在这种氛围里选择吃苦,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自我淬炼、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当然,也经常有人发问:今天吃苦还有必要吗?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需要吃苦精神: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不断变革、向上前进的过程,而要变革前进,就必需有过关斩将的勇气和坚持忍耐的毅力,不吃苦,根本磨炼不出这样的品格。二是青年自身的特性所致。青年代表着未来,民族复兴大任终将落到他们头上,因此青年要有担当、啃吃苦,唯负重前行方能成就栋梁之材。三是对抗喧嚣和杂音的需要。长期处在躺平摆烂的环境中,会让人萎靡不振,消磨奋斗的意志和前进的动力,时不时去吃一吃苦,是一种警醒,提醒自己切莫随波逐流、忘记初心。因此,青年人适度吃苦是非常有必要的修行。

但是,很多时候阻碍孩子吃苦的人,就是很多所谓“都是为你好”的家长们。在家里,家务不用做,一日三餐端到面前;在外面,风吹不得,雨淋不得,这就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们只管埋头学习,不必操心别的事,吃苦更是不可能。殊不知,不吃苦,孩子怎么会明白社会曲折式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吃苦,怎么能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从而滋养悲天悯人的情感?


青年学子不妨多多自找苦吃。到农村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不怕困难,甘心受累,在困难中挑战自我,在吃苦中成就自我。青年学子们吃过的每一次苦,跨过的每一道坎,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兑现蜜一般的甘甜。(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