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工匠夏敬:发掘传统工艺之美 让大漆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发表时间:2017-11-24 14:02 来源:锦江公众信息网 责任编辑:锦江区文明办

“好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皮斑,提起钓鱼钩。”这是流传多年的验漆口诀。这里的“漆”指的可不是现在使用的化学涂料油漆,而是大漆。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液体,可以用来髹涂器物,称为“大漆”“生漆”“国漆”或“土漆”。
 

中国是大漆的故乡,是世界漆艺发祥地。虽然一提起大漆工艺总是鲜为人知,但在我区三圣花乡,却有一个与大漆结缘的80后,他的名字叫做夏敬,多年来,夏敬天天与大漆打交道,做大漆工艺制品已然成为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张日本渔具照片
和大漆工艺结下不解之缘

 

1982年出生的夏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钓鱼爱好者。6年前,因为朋友的一张照片,夏敬偶然接触到日本的手工鱼竿,他发现,这种手工鱼竿不仅制作精美,其表面的涂层也给人一种安静、内敛、温润、富有生命的感觉。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和查阅大量资料,夏敬知道了这是一种由大漆工艺制作出来的鱼竿,具有不掉色、不易被腐蚀的特性,同时,这种鱼竿浮漂的浮力不会因浸泡时间过长而发生变化,其漆面也不会变黄、破裂以及和其他物品发生粘连等,是一般的化学漆浮漂所不可比拟的。至此,夏敬第一次知道了大漆,也第一次感受到大漆工艺的无穷魅力。

 据介绍,大漆工艺在我国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最早使用漆的器物,是河姆渡遗址里的一只木碗,证明了七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开始以漆髹物。大漆工艺的发展,以战国秦汉为高峰,以唐宋为复兴,以明清为繁荣,贯穿中国历史。与大漆工艺相关的19项传统技艺,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越了解,夏敬对大漆工艺越发着迷;越了解,他越发产生了制作大漆工艺制品,传承大漆文化的强烈愿望。“提到大漆工艺制品,普通市民了解的少之又少。作为中国延传近万年的大漆工艺,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从原料、制作到使用,现代人少有问津。但其实,大漆工艺制品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小到一个碗。”夏敬说道。

 

小小浮漂
打开通向大漆工艺的大门

 

 有了学习大漆工艺的想法后,夏敬开始从网上找来相关视频和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因为很多大漆工艺视频都是国外的,几乎没有中文字幕,我只有一边看一边猜,遇到重要的知识就记下来,然后再动手实践。”夏敬说道。
 

2011年的夏天,夏敬决定学以致用,用大漆为自己做一支鱼竿的浮漂,那是他第一次使用大漆,由于准备不充分,他弄得自己满手都是漆。看着手上的漆慢慢由咖啡色变成黑色,他赶紧用毛巾擦,用洗手液和清水洗,然而根本洗不掉。“后来我才知道,大漆必须用植物油、豆油才能清洗掉,用水洗反而会让漆的干燥速度变快。对于手上用‘水洗’过的大漆,即使再用油去洗也是不太容易清理掉的,最后没办法,我只能黑着手工作生活了好几天。”说起这段“洗漆”趣事,夏敬仍然记忆犹新。
 

慢慢的,夏敬通过自学专研和一遍遍的实际操作,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上大漆的技巧,除了为鱼竿的浮漂上漆外,他还会经常做一些小巧、精致的大漆工艺制品,深受亲戚朋友的喜欢。

 有缘能接触到大漆这门传统工艺,在一遍遍髹漆、打磨、推光的过程中,让夏敬浮躁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生活也变得简单而快乐起来,他说:“能专心好做一件事情,哪怕只是一支小小的浮漂,当做成之后也一定会收获快乐。”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实践和深入了解,夏敬有了更加强烈的、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学习、宣传和传播大漆工艺以填补漆器文化缺失的愿望。“我希望通过尝试将大漆工艺应用在更多贴近生活的器物上,让更多人重新去接触它、使用它、了解它,从而与大漆结缘。所以,现在就让我从小小的浮漂开始!”夏敬说。       

(王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