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脸谱、大熊猫、太阳神鸟、图书馆里的藏书……”,国庆期间,成都城市管理者以建筑为画布、以灯光为颜料向祖国深情表白,仿佛浪漫的文科生。走进“城市管理大脑”——市城管数字化监管中心,他们又化身严谨的理工男,一动不动地注视监控不断变换的画面。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可或缺。
成都城市管理者牢固树立“管理”“服务”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加强社会动员、智能管理、服务专业以及美学运用“四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我们一起走进成都城市管理,切实感受这“四种能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服务专业能力:
公厕“人脸识别”取纸,精确到厘米
除了养金鱼种花草,还能净化污水
成都城市管理者坚持在工作中体现服务专业水平。何为“专业”,让我们来看看成都的公厕管理情况。成都城市管理者对厕所的改造,则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厕所的传统印象,现在即使就在旁边休息喝水饮食,也会觉得很自然舒服。走进高新区江滩公园,步行约六七分钟,一座似竹林围绕的建筑映入眼帘。晃眼一看,你可能以为是一间活动室或者商店,走到门口才发现,原来是一座公厕。走进其中,卫生间内不光有绿植,还有“红绿灯”。
据悉,正在使用的隔间上方会亮起红灯,而无人使用的隔间上方则亮起了绿灯。在入口处的隔间墙壁上,还有一个迷你水滴状的鱼缸,金鱼在其中游弋。而在隔间中间靠墙的空位,还有一台扫码自助购物机。
上完厕所洗完手后,想要获取纸巾,则需要进行“人脸识别”。一位游客站在洗手台旁的智能取纸机前,当他的脸出现在机器右上方的屏幕里两三秒后,一段纸巾从机器下方送出。而人脸识别只是这台机器的“表”,它的“内涵”更是精确到了厘米。该机器每次出纸的长度为30厘米,10分钟之内一个人只能取三次。这种精确到厘米的操作,希望可以让大家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座公厕“看不到”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公厕旁的一座20立方米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不仅使得公厕的污水经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可以用于绿化浇灌,同时污物经过处理,大约一年清掏一次即可。公厕污水污物实现了零排放,既减轻了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也实现了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同时传统公厕平均每次冲刷的耗水量大约为6升,而江滩公园绿道公厕每次的耗水量在1.8升左右。“这样的变化源自刚才在厕所里看到的泡沫。泡沫的润滑作用大大减小了污物的附着力,同时还可以减弱让人不适的气味”。按照公厕每天接待3000到5000人的标准,每次冲刷耗水量减少约4升,一天大约可节约用水12000升至20000升。
另外江滩公园绿道公厕外观设计融入川西林盘的地方元素,以“竹”元素为主题,远远望去仿佛是一间文化体验馆。厕所的绿色共享空间充分体现成都的“慢休闲”文化,并立足江滩公园“亲子娱乐”的功能定位,扫码付费可进入的私密休憩空间和亲子互动娱乐空间。而由此产生的收益用于公厕运营维护。从环境宜人,到解决污水问题,再到融入大环境,提供服务,形成长期运营维护模式,这样管理公厕,够不够专业?
东郊记忆夜晚暖黄色的灯光
美学运用能力:
以灯为画笔,为城市“点睛”
划定“暗夜保护区”,点亮星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寻找光明。还记得小时候的冬日,哈着气搓着双手朝家走,拐过路口,只要见到透出窗外的,家里的暖黄色的灯光,脚下的步子便轻快了,心里也随之一暖。灯光就是家的象征。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城市区域过分追求“绚丽”,部分光源过分刺目。针对这一状况,成都城市管理者着力顶层设计,开展规划设计,解决城市景观照明光刺眼,体现温暖。
今年,成都市城市照明提出了一项新的实践,划定“暗夜保护区”。让该暗的地方暗,该亮的地方亮。这与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公益组织提倡的“暗夜保护”理念不谋而合。只不过,“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是在纯粹的大自然中寻觅纯粹的、没有工业照明痕迹的暗夜星空。而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成都则是因地制宜划定需要“调暗”的区域。
“在商圈闹市,需要有出彩的华灯,但在自然生态为主的区域里,灯光只需要满足最基础的照明。”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了一本《规划》——《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
除了“暗夜保护区”,这本《规划》还透露着许多亮点:“黄白为主、暖黄为辅”的城市景观照明主色调;明确“一山双心、三轴四环、多廊多片”的景观照明结构;商业核心区和“灯光秀”项目的局部建筑允许使用彩色光源,但应避免使用大红大绿等艳俗刺眼的色彩;针对亮灯分时控制,专门提出了“节假日、平时、深夜”三种模式……
同时这本《规划》,是成都市首次制定关于“城市夜景照明的专项规划”。在此之前,成都的城市灯光夜景并无顶层设计,因而难免会出现有些灯光过于炫目、有些夜景不相协调、有些照明不够专业等情况。立足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针对成都的城市特色加强照明管理,“就像欧式建筑,它有自身的风格,因而一眼就能够被辨识出”。成都的夜,也需要有自己的风格。依照《规划》,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要求出台相关景观、照明规划,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和周边区灯光使用,保留必要的功能性照明和静态色彩淡雅的景观照明,不得使用高亮度、高功率的照明设施,不得使用炫目刺眼、动态变化的灯光装置。
依照这样的思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会是什么模样?“并不等于那里就完全没有照明”,那里会保留功能性照明,色彩以黄白为主,灯光会作为自然环境的陪衬和辅助,而不是喧宾夺主。“有些光彩公司喜欢将一座山或一大片山点亮,把山作为背景来打光”,但在暗夜保护区,只会在保证基础照明的前提下,尽量弱化灯光对环境的影响。
灯光就像泼墨山水画晕染开的色彩,仿佛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城市的点点灯光就像家人注视的目光,成都市城市管理工作者,用心在夜空里画出了会眨眼的星星。从此住在城里人心底便有了一束光,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的方向。
智能管理能力:
“灯有眼睛,还能说话”
“打通数据传输任督二脉,用数据‘画像’”
留得住乡愁与星空,并不代表老套过时。成都市城市管理工作者,玩起“智能设备”更是不在话下。有了他们的智慧,灯光不光可以是画笔,还可以是可识别周围环境的高科技产品。
“早晨看到楼下的路灯关闭,我看了下时间,大约7:21,不是7:20也不是7:30,到底是怎么回事?”家住九眼桥附近的市民反映说。如果留心观察,你也会发现,路灯每天开闭的时间都是不同的。难道是每天肉眼判断后,人工开闭?
答案是成都市安装的城市照明监控系统。通过这套系统,成都市实现了城市照明“精细管理、按需开闭”,同时成都正在试点“单灯物联网监控技术”。这项技术将会实现对每盏路灯进行数据监测,进而利用形成的大数据管理路灯,未来可以按需调节单灯亮度。
在城市照明监控系统的大屏幕上,成都地图上分布着24个绿色的点。“这是自然光照度采集点,是我控制何时开闭路灯的依据。”成都市城管委照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这些采集点在某个时刻采集到的光照强度达到或低于某个设定值时,就会给控制系统传回信息,提示可以关闭或开启路灯。
依靠这套监控系统,不仅在时间上实现了精准、按需照明,在区域上也可实现。比如夏天的雷雨天气时,某个城区乌云密布光线昏暗,另一个城区阳光普照,昏暗区域的采集点就会提醒控制系统及时开启路灯,而其他区域则不必。
变化的不仅仅是灯。今年初,成都市城管委已经将包括工地扬尘监控及建筑垃圾运输处置信息和监管平台、城市桥梁水位检测系统、城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桥梁运营长期健康监测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餐厨废弃物收运系统项目垃圾清运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内的6大系统,正式并联接入了智慧治理中心,融入“城市大脑”。
什么是“城市大脑”?成都市智慧治理中心拥有网络理政、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应急指挥等多项重要功能,通过对交通、建设、卫生、教育、旅游、城管、安监等城市治理数据的全面汇聚、叠加分析和深度利用,完成对城市异常的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重大事件的协同处置,使之成为成都市的服务中心、治理中心和应急中心,为综合决策和应急指挥提供强大的信息内容保障、信息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保障。
如何构建“城市管理大脑”?因为城市管理业务范畴覆盖面很广,包含市政、环卫、秩序、执法等行业单元,行业系统未有效链接,系统数据之间不能相互调用,数据无法实现分析运用。为此,成都市打造了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打通了数据的任督二脉,让它们都“活”过来,更好发挥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把来自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按一套标准来进行处理,就像把海水、江水、河水、雨水处理成同样的纯净水。同时,将散落在各个行业单元的数据进行汇聚后,再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城市管理各个行业单元专题数据,进行“数据画像”,发现行业规律特征以及行业之间关联关系算法,为全局实时分析城市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研判依据。就像我们的大脑,接受来自眼、耳、口、鼻、皮肤等外部信息后,需要通过神经网络进行一系列信息处理分析,最终为大脑及时准确指挥身体作出相应的动作提供信号。最后,构建数据资源展示平台,主动适配移动端、电脑端和大屏等不同显示条件,将各种支撑城市精细管理的数据算法,通过一个界面展示为城市道路、桥梁、路灯、垃圾和秩序等不同模块的实时信息,为管理者、决策者提供系统、全面、准确的前端可视化界面,推动建立依托数据、可以量化衡量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拉开成都城市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帷幕。
市民在人民公园拆除围墙后增加的景观带里拍摄婚纱照
社会动员能力:
市民群众参与“最美街道”评选
城管委以身作则,带头拆围增绿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你可能住在成都,但却不曾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你可能知道很多网红景点,但却不知道每条街道其实都有自己的故事。别担心,成都城市管理者,总会通过各种活动,带你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探寻最地道的成都味道。
成都从2017年起,每半年开展一次“最美街道”评选活动,截至今年上半年,已评选出89条“最美街道”。今年上半年的“最美街道”评选活动已经结束。每条街道背后的故事都让人流连忘返。原来这些最熟悉的街巷还藏着如此多的回忆,如此多的美食,以及邻里之间说不完的故事,且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成都城市管理者慢慢讲给你听。在评选过程中,十分注重群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举办“最美街道”路演活动,由市民、大学生、媒体、国际友人代表等组成评委团对街道评分;开通市民网络投票通道,线上线下齐参与;公开征集市民、大学生代表组成实地巡访团,明访候选“最美街道”,暗访候选“最差街道”;制作“最美街道”宣传片,在地铁、公交、城市LED显示屏投放展播;公开征集“最美街道”摄影作品,择优制作成展板和主题明信片,在宽窄巷子、杜甫草堂、东郊记忆等城市地标巡展,与市民游客互动;组织“最美街道”城市管理体验活动,公开招募家庭到“最美街道”参观、体验城市管理工作,通过小手牵大手,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
展示成都的美,打动大家的心,让住在成都的人更了解成都,一起参与到城市的治理建设中来。在成都实施“两拆一增”的过程中,成都市城管委以身作则,率先拆除了单位的围墙。而在一拆一增之间,金河路57号原本冷冰冰的围墙,变成了路人走过忍不住会拍照留念的拆围增绿风景线。在成都市城管委的带领下,全市城管系统、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拆围透绿,拆围增绿行动,地标建筑锦江宾馆“开墙迎客”,历史悠久的人民公园、望江公园拆除围墙,拥抱市民,拥抱城市。而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民公园、望江公园不仅拆除了围墙,还留下了24小时不关的门,夜间开放的公园将为市民提供全新的体验。
同时,成都城市管理者还开展“城市管理巴适专线”“环境卫生设施市民开放日”“走进城管市民体验”等社会动员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参与、参观和体验;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主题宣传和有害垃圾收集宣传日活动,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四进”活动;深入开展“中元节文明祭祀”动员,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刊播“禁烧通告”和“文明祭祀倡议书”,手机短信向1800万成都用户倡议文明祭祀……成都城市管理者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动员,搭建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平台,推动共建共创共享,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图文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