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东门市井:从李劼人书里走出来的文创园,成都传统市井生活

发表时间:2020-08-17 09:49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

  “哈哈茶铺”是老成都戏院茶铺,室外喝茶,室内看戏

  成都东门的菱窠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自展现李劼人笔下市井生活的文创园区“东门市井”去年开街以来,菱窠也日益热闹。近来每周日,巴蜀学者袁庭栋都会在这里开讲李劼人的掌故,摆老成都的龙门阵,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大增。下一步,东门市井还会延续老成都传统,将成都传统的曲艺,如清音、扬琴,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相书请进茶馆,让成都的年轻人加深对成都传统市井生活的了解。

  东门有座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李劼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1938年7月,为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先生在成都东门外的沙河堡修建了一所疏散房子。1939年春天,李劼人举家搬到这里。因为房屋面临“菱角堰”,便在门楣上自题“菱窠”,意思就是菱角堰边的茅屋。此后,李劼人先生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写作,直到1962年12月去世。

  李劼人先生去世后,家属把菱窠及李劼人先生所藏图书、字画全部捐赠国家。2014年,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在维修之后向公众免费开放,吸引了很多文人、学生以及游客到访。庭院小巧雅洁,院子里还有李劼人亲手所植的一棵银桂树。

  喝“老三花”吃豆花饭

  2019年9月,展现李劼人笔下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文创园区东门市井在菱窠门前开业,生动再现了老成都热闹的市井生活。街区内“菜市坝”“天回镇”“邓幺姑”等勾起老成都回忆的名字,都出自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澜》。

  东门市井开业不到一年,越来越热闹,其中最热闹的地方当数露天的菱窠茶舍。菱窠茶舍没有门,只有瓦屋顶,四面透风,屋檐下摆着小方桌、竹椅子、盖碗茶,喝的是老成都人最喜欢的“老三花”,还可以吃小吃和豆花饭,学者袁庭栋说,这才是老成都的传统茶铺。

  李劼人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还做得一手好菜,1930年夏,李劼人辞去大学教授一职,在成都指挥街寓所开设“小雅”餐馆,非常有名。东门市井里,特意复原了一座“小雅”餐厅。

  听民俗专家摆老成都龙门阵

  今年,东门市井又热闹起来,热闹的原因之一,是袁庭栋先生在东门市井的“哈哈茶铺”开讲老成都的民俗。

  “哈哈茶铺”是老成都戏院茶铺,室外喝茶,室内看戏,茶铺里也是小方桌、盖碗茶、木头椅子,正中一座极小的戏台,台上只摆得下一张桌子。每周日下午,年过八旬的袁庭栋先生会特地从青城后山赶回成都,在东门市井为成都人讲老成都的各种历史掌故。听众需要预约报名,但不需要付费买票,喝不喝茶也自便。台下的听众有退休的老年人,但更多的是年轻人,听众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因为袁先生爱讲李劼人,有的听众还在茶铺里买了李劼人的书,甚至有不少听众带来了笔记本。

  周恒石是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师,他住得离东门市井不远,近几周,几乎每周他都会到东门市井泡上一杯“老三花”,听袁庭栋先生摆老成都的龙门阵。一周一次的“文化聚会”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向琳是某高校英语老师,在网上看到菱窠读书会的消息后,已经参加了三次,并且认识了不少喜欢文化的年轻朋友。乐叶是文学爱好者,听袁庭栋先生讲了李劼人之后,她买来了李劼人的所有小说,越看越喜欢。她认为,李劼人笔下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大大开阔了她的文学视野。

  东门市井总经理张薇介绍,菱窠读书会迄今已经进行了三期,吸引了不少固定读者。进入7月以来,东门市井游客大增,比6月增加了近一倍,营业额也大幅度上涨,最高单日流水达10万元,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业务部主任、李劼人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张志强介绍,东门市井开街后,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游客增长了50%,今年进入暑期以来,菱窠平时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到了周末,每天要接待游客三四百人。

  随着游客的增多,李劼人故居博物馆也对配套设施展开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这周,免费的语音导览就将上线,向市民全方位介绍李劼人的生平故事。今年,李劼人故居纪念馆还计划将厢房南边的一口水井打造出来,这口水井凿于1940年3月,是李劼人先生请人打下的。(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