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家面馆经营有“规矩” 困难群众可享免费热汤面

发表时间:2017-01-18 15:46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锦江区文明办

昨日早上不到8点,室外温度约7摄氏度,虽不是连日来最低,但裹挟着寒风的天气总让人禁不住发抖。食客陈辉走进高新区芳草街道神仙树西路2号院门口的老成都面馆,拉开羽绒服拉链,吃了碗热腾腾的排骨面。陈辉常来这家店吃面,原因很简单:屋里暖!他指着面店面前的告示牌说:“老板会请五保户和50岁以上的残疾人免费吃面。”听到有人提到自家面店的店规,老板一边从厨房端出面送到客人面前,一边向记者介绍,原本担心能力有限无法负担免费面条,但食客们给他支了一招:预付面钱请不认识的人吃面,扩大免费吃面的范围。

 

开店立规矩:困难群众免费吃面

 

  老成都面馆的老板是一对腼腆的小夫妻,男主人叫曾宏伟,成长在单亲家庭,父亲是残疾人,每逢过年过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去家中慰问,送米又送油。他一直想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曾宏伟年轻时曾摆过地摊、卖过串串、开过火锅店,但赚的钱仅能维持自己和妻儿的基本生活开销,“我自己爱吃面,所以一直想开个面馆,两年前我就想好了,如果面馆开张,一定立个规矩,让生活困难的人和残疾人免费吃面。”

曾宏伟的这一想法,家里人起初是当玩笑看的,没想到今年上半年找到了合适店铺,面馆开张在即,他再次跟家人声明“面是一定要送的”。对此,妻子肖大姐第一个反对,理由很实在——万一来吃的人多了,靠这小面馆怎么赚钱养家?“我支持他帮助别人,可送面的数量无法掌控,万一数量太多,我们小面馆很难维持日常经营。”肖大姐的担心不无道理,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家三口所有收入全靠面馆。

 

几度改店规:只为更多人吃上一口热面

 

  既有帮人的想法,又担心面钱太多无力承担,怎么办?去年9月临近面馆开张,在最初想法的基础上,曾宏伟花了30多元钱,提前制作了一张小告示牌写上一条店规:“辖区内五保户和70岁以上的残疾人每天可以免费用餐一次。”想着先在辖区内送面,负担应该不会太大。情况也确实如此,开业约一个月后,曾宏伟发现来吃爱心面的人并不多,一个月仅十余人。“再多来几个人,面馆还是负担得起的。”曾宏伟觉得人数尚在可承担范围内,于是他想了想,又花300元钱制作了更加醒目的告示牌挂于店外,去除店规中“本辖区内”的限制,只要是五保户以及70岁以上的残疾人每天都可以免费用餐一次。

  可这次更改后,来吃爱心面的人也没有显著增加。为什么?在与食客的交流中,曾宏伟找到了原因,“70岁以上的残疾人本来就行动不便,把年龄的标准放低,或许可以帮到更多人。”于是曾宏伟三改告示牌:凡是五保户和50岁以上的残疾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吃爱心面。“现在不晓得每月有多少人来吃爱心面,但粗算下来总共吃了至少30碗。”曾宏伟说,店里一碗小份面条10元、大份12元,按30碗大份计算,一月的爱心面花费约为360元,接近面馆半天的营业额,“现在看来这部分花销不算什么,以后会不会增长也说不准。”那么,多大的花销算是上限?无力承担更多免费面钱时,爱心又该如何传递?对此,曾宏伟自己也没想清楚,只是觉得至少现在还有能力再帮一些人。

 

食客来支招:预付“待用小面”接力送暖

 

  日子一天天过去,“多大的花销算是上限”这一系列问题逐渐淹没在了曾宏伟忙碌的日常中。直到一个月前,食客曾大姐为他支了一招。

  据了解,100多年前,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人们到咖啡馆消费时会额外付费购买一份咖啡,留待可能比较贫困或有特殊困难的人享用,这份饱含爱心的咖啡被称为“待用咖啡”。老板曾宏伟当时并不知道“待用咖啡”的由来,但他的面馆因为曾大姐的一个建议真实上演了“待用小面”。

  曾姓大姐常出国,据她介绍,在国外,这类预付食品费用,让没带钱或生活有困难的人享受美食的做法并不鲜见。于是,在她的建议下,曾宏伟于面馆门口立起了可移动告示牌,上书“把这份爱心面和这份爱传递,今天有6份爱心面免费,已经预付”(如图),这些爱心面便是食客付过钱的。“提建议那天,曾大姐还多给了20元面钱,说是预付两碗的费用,第二天又给我们送来一块免费告示牌,于是就有了爱心面供应告示。”曾宏伟说,告示牌竖立一个多月,已有3位客人预付面钱。

  

老板很细心:爱心善款要妥善管理

 

  虽有预付小面,可真正来吃的并不多。曾宏伟算了算,截至目前,免费份额尚未累积超过10碗,仅有三四个偶尔路过的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品尝过。为了能将待用小面尽快“外销”,曾宏伟只要见环卫工作者或外来务工人员来吃面,都会告知对方可免费尝一碗爱心面。

  即便预付的份额不多,爱心食客的预付款也是10元、20元等不算太大的面值,可面对这些钱,曾宏伟还是有不少忧心。“别看现在给得不多,可现在的好心人多,万一给的钱越积越多我可怎么管理?”仅有高中文化的他担心参与的人多了,自己无法科学管理捐款,反而引人怀疑让好事变坏事。

  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决定做一个记账本挂在店外,“捐钱的人写上数额和联系方式再签个字,吃面的人写上碗数和联系方式再签个字,这样一笔一笔记清楚就最好了。”他说,这是自己能想到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他也不确定食客是否愿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很多人都是给了钱连姓什么都不愿说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