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山水一半城 生态建设之笔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发表时间:2016-12-12 13:41 来源:锦江公众信息网 责任编辑:锦江区文明办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锦江深谙其道。过去五年我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将锦江建设成了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生态福地。

目前,全区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环城生态区17平方公里,加上公园绿地和水域面积,全区生态用地超过20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达12.3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4.4%,生态环境质量(EI)多年排名主城区第1,形成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环保部评为“国家生态区”。

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支撑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支撑体系。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对现有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厘清政府、部门、街道、企业的职责,编制《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主要职能职责》,并组织全区涉及环保各部门及各街道负责环保的负责人进行学习培训。建立了环保、公安、法院联动执法和司法移送机制。并坚持依法决策的原则,完善决策制度,推行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生态环保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了生态文明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引导公众参与决策,完善政府听证会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

 据了解,2012年,我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基层环保机构设立工作,在16个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科增挂环保所牌子,并制定了环保所工作制度,安排了专(兼)职工作人员。2014年,按照全市建立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格局的统一部署,将我区在16个街道设立的环保所调整为环境保护科,逐步实现环保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2015年,按照《成都市锦江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我区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了对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2016年,水井坊街道办事处承接了全市乡镇街道环保机构现场会,其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

另外,我区还积极探索城市主城区生态细胞建设新途径,结合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在全省率先制定了《锦江区“生态社区”创建实施办法》,指导社区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全区各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省、市“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园林式单位”、“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等生态细胞264个,创建覆盖率达89%以上。同时我区大力培育孵化和引进环保类社会组织,制定出台了《关于在街道、社区积极培育发展环保类社会组织的办法》等“1+8+1”系列配套文件,在西部率先实行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培育了“根与芽”、“锦江区白鹭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等环保类社会组织43家,它们广泛活跃在公益环保的各个领域,有利促进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依托NGO组织,通过开展有机农场体验日、小区公益读书会、观片会、环保手工作坊等各种环保活动,让居民体验环保带来的快乐,使社区居民的生活理念得到了转变,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并通过建设培育一批生态文化载体,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全面提升居民生态文明意识。主动公开环境质量、项目行政审批、重点企业排污、企业违法查处、群众投诉处理等环境信息,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公众监督,营造绿色环保社会氛围。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打造宜人宜居的美丽锦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我区始终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通过持续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系统、打造优质人居系统,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格局。

2012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锦江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打造环城生态湿地的要求,充分借鉴国内生态湿地建设经验,在全市率先建成集生态保护、都市农业、自然景观、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白鹭湾生态湿地。湿地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一期占地50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1500亩,植物品种200余种,乔木10万余株,陆地绿化率达到90%以上,投资20亿余元。湿地建设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乡土物种进行植被恢复,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入手,改善湿地水体质量和整体环境打造而成,借原有水系统形成了水面湿地,陡沟河从中串联,形成了长达6公里的水域生态景观,为成都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更充足的绿肺空间。湿地水流设计采用两级水面,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上游污水进行处理,经区环境监测站监测,湿地区域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周边区域。

近年来,我区按照“疏密结合、错落有致”的构思,完善绿道建设网络体系对三环路绿道延伸线、创意产业商务区绿道进行重点打造,融入了成都市线性绿色健康廊道体系,为市民步行或骑游健身休闲增加了一处健康绿色新走廊。加大公园游园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政府投入,通过实施拆迁、生态林带建设、堆坡造景、增设节点景观和健康步道、景亭设施等一系列工作,使我区景观发生了极大改观,不仅改善了交通干道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为居民提供了极佳的休憩、锻炼场所。

开展环境专项治理
改善环境质量

我区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纠正沿河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在中心城区率先消除黑臭沟渠,辖区内主要河流水质得到不断改善。一方面全面开展雨污分流和管网纠错。针对三环路以内雨污分流不彻底,存在污水进入雨水管网后直接排入河道的问题,不断完善规范锦江区内的城市管网建设,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大大提高了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率,全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另一方面,开展下河排污口治理。全区按照“全域截污,综合治理,疏堵结合”的原则,采取逐街、逐管(雨污水管)反向溯源、顺污寻源等查找污染源的方法,重点对府河、沙河等主要河道的下河排污口进行治理,使河渠沿线水环境质量大大改观,基本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同时,规范污水处理站的运营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站)的全面监督监测,不定期对各座污水处理站运营状况进行突击检查,确保污水处理站正常高效运行,水质达标排放。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我区成立了锦江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开展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以燃煤、城市扬尘、饮食业油烟和机动车尾气整治为重点,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我区提前并全面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并连续2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区域空气质量PM10PM2.5浓度较2013基准年分别下降了30.7%39.2%,并多年在全市考核中名列中心城区第一。

 另外,我区大力开展“降噪攻坚战”,全面开展四项噪声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噪声扰民的突出问题。开展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加大对商业、餐饮娱乐以及居民装修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管理,严控社会噪声污染;开展工业噪声专项整治,推广使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工艺,通过采取消声、隔声以及搬迁等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企业噪声污染;加强对道路建设的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道路和敏感建筑物集中区之间的防护距离,设置禁鸣标志、禁止大型货车入城、交通路面改造等措施,有效控制交通噪声污染;严格夜间施工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成都市建筑施工工地噪声管理办法》,严控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区声环境质量,有效改进城区居民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