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 呵护关爱下一代

发表时间:2017-03-08 13:2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锦江区文明办

2017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市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直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工作的对象都是最困难的群体,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以民生、民向、民愿,为主要工作方向,持续保障改善民生,才能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认同感。注重民生、关注民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在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成都致力于不断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努力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笔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市民政局将按照“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帮扶一批”的要求,加强对简阳市社会救助与成都全面并轨的指导,加强精准扶贫与精准救助的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同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指导督促各区(市)县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保护。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

  “今年,我们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到2017年底将我市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并着重加强对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失学辍学、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对象的干预帮扶,有效遏制监护人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行为,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市民政局救助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市民政局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落实各区(市)县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家庭监护责任、强制报告责任、临时监护责任、控辍保学责任和户口登记责任,并依法严厉打击遗弃行为。

  笔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各区(市)县正在对专项行动方案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行动任务和要求,强化各项保障等措施,并且建立专项行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今年1月至9月,各区(市)县将集中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强制报告意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及时发现和保护处于无人监护等困境的农村留守儿童,严厉打击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等监护侵害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帮扶。“在随后的9月至12月,我们还将总结行动中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及时归纳和梳理有效做法和协作方式,对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或意见,最终研究确定巩固措施和方案,以达到发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制度作用,建立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经费保障、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长效机制。”市民政局救助处相关负责人对笔者介绍道。

  精准发力 构建“三位一体”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新格局

  金堂县认真按照国家民政部、省、市相关部门关于开展 “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要求,迅速行动,提早部署,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该县通过试点村(社区)未保服务点明确了动态监测人员,每月定期开展入户或电话询访,建立询访记录档案,同时按程序报送乡镇未保分中心、县未保中心备案,确保及时掌握困境儿童的动态情况。该县未保中心对试点村(社区)未保工作档案进行了规范要求,明确未保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确保了档案规范有序、资金使用符合要求,努力构建起了“政府、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新格局。

  “小唐是我们金堂县赵镇三江社区2组居民,父亲早逝,母亲也离家出走多年没有音讯,一直由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监护,整个家庭的生活开支全靠两位老人种地卖小菜来支撑。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他性格十分内向,对未来不抱希望,喜欢玩网络游戏,造成经常夜宿网吧不回家的情况,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坏学生。”金堂赵镇三江社区春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经赵镇三江社区春晖服务中心摸底排查,将唐代辉纳入了困境未成年人动态监测范围,并指定春晖服务中心跟进其个案情况进行服务工作。通过耐心的开导和努力,小唐不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申请了城乡低保,还在暑假期间,参加户外扩展运动、心理咨询课等各种活动,慢慢地增强了自己的团体协作意识,懂得了“助人自助”的理念,其心理素质、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现在,小唐已经彻底摒除了打网络游戏的陋习,一有空就到服务中心当志愿者。现在,小唐成为了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其‘点赞’不已。”

  笔者了解到,截至去年12月底,该县5个试点村(社区)已累计关爱保护困境未成年人893人次。通过对“3659”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金堂模式的丰富和发展,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在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作用发挥越加明显,形成了关爱保护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保障受助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近年来,我市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上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高度评价。成都市救助管理站还获得了“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荣誉称号。

  据市救助站副站长陈星移介绍,各区(市)县政府作为本区域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将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和各区级相关部门,确保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民政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做好站内救助、部门协调、联合督查等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流浪乞讨人员的各种违法行为,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流浪乞讨人员,引导、护送其到市救助管理站或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求助。协助医疗机构做好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医疗救治工作。城管部门利用数字化城管等现代技术手段作用,第一时间发现劝导第一时间送往救助保护机构。卫生部门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指导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我市在全国首创建立了露宿人员劝导救助台账,各街道(乡镇)对辖区街头露宿人员逐人建立劝导救助台账,并发挥街道城管、综治等执法队伍的作用,对辖区露宿人员开展劝导救助工作,做好记录,有效防止了露宿人员意外发生。“此外,各区(市)县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协作机制,形成城市、城镇和乡村三级保护模式,构建农村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平台,切实预防流浪和再次流浪。在救助站内,通过与专业社工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相关高校合作,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需求评估、替代教育和心理干预,帮助受助未成年人抚平创伤、重塑信心,提升他们的生存技能、社会常识、安全意识,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学校。”陈星移说道。

  坚持以人为本

  提供优质服务

  “社会救助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帮助。”陈星移告诉笔者,坚持做好基本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基本的生活救助向满足多元需求转变。如在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妇女维权、“民工之家”、寻亲服务、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残疾人康复培训等服务项目,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为受助人员提供返乡安置、增能等服务。通过提供多元服务,既丰富了服务内容,又拓展了服务范围。

  针对未成年受助对象,我市树立科学的未成年人保护理念,坚持开展保护性救助,从保障基本权益向保障多项权益转变,从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向救助保护所有困境未成年人延伸。针对受助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合作,提供艺术心理干预、沙盘心理治疗和个案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受助未成年人抚平创伤,重塑信心,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学校;从未成年人需求出发,开展替代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根据受助未成年人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积极开展替代教育,提升他们的生存技能、社会常识、安全意识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为使受助人员能够及时返家与家人团聚,救助站加强了受助人员资助和护送返乡工作,从2017年1月1日至1月25日,救助站共资助334人、护送265人返乡。

  “在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我们救助站为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受助人员提供了丰富、可口团年饭,让他们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家的温暖。另外,我们还组织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打乒乓、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以及电影;组织儿童开展联欢活动等。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

  笔者了解到,针对在站的病人,救助站还加强了站内巡诊工作,对一般感冒的受助人员,及时进行治疗和照顾;对站内危重病人,也及时转送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确保受助人员生命安全。通过开展社工小组活动,丰富受助人员日常生活,同时,加强社工与受助人员的心理交流与心理辅导,疏解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