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市场的“蝴蝶效应” 几千万资金就能搅动风暴

发表时间:2017-04-24 15:30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锦江区文明办
专门租一套房存书 退休教授藏书10万本

  对于钻研学术的学者而言,古籍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龚明德,就是其中代表。在成都,无论是旧书摊主,还是旧书店主,几乎没有不认识龚明德的。别人出高价,不卖,龚明德来了,店主低价出售的事,时有发生。
  64岁的龚明德淘旧书,不为投资增值,而是为学术研究之用。在他看来,这也是古籍在当今社会的一大价值体现。他的家里,一半的空间都被书柜摆满,书柜摆不下,客厅的空地也被装满书籍的纸箱摆满。这不是全部,他还专门租了一套房子,用来存放其余的书卷。
  如今,龚明德的藏书已经达到10万本,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藏书家,“我应该算是一个存书家吧,所有的书籍都是有用于学术我才会买,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书了。”

为买一本古籍 花光两三年工资

  作为版本学方面的专家,每当需要一本书当作研究资料,龚明德都会尽量买齐所有的版本。每周三、周日,他都保持着骑车在各大旧书市场淘书的习惯。
  “版本非常重要,越早的版本,越不容易出错,拿来研究的价值也就越大。”每搜集一种古籍,龚明德都会小心地用旧信封包好外表,最后将各种不同的版本整理成一沓,再用纸包上。艾芜的《文学手册》,他整理不同版本的书籍就有10多本。其中一本书的外皮上,印有“珍存”二字,颇为特别。
  “这本书你在全世界买不到第二本,花了我两三年的工资,要卖的话得几十万了。”龚明德说,这些笔记都是艾芜亲笔所写。因为有了这样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他后来的一篇文章因此得以写成。

  当然,有时候为了买书他也会和旧书贩子斗智斗勇。“假如说一摞书他叫价4000元,我就分成两堆,假装对一堆书感兴趣,然后贩子会说这堆书3000元,实际上我想要的书在另一堆里,价格就杀下去了。没办法,这么多书,不用点小手段哪里买得起。”


文化价值的传承 市民可零距离接触古籍

  在王嘉陵看来,古籍是文化的传承。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有纸草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泥板书。古籍作为文明的传载系统,让后人得以了解前人的智慧。“通过古籍,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坚持哪些东西,会给人内在的启发。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但是你会发现智慧的根仍然在远古,比如老子孔子,到现在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这就是古籍在发挥传载作用。”
  由于排版、文字的原因,古籍书可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阅读方式,但市民仍然可以到四川省图书馆一睹其风采。据了解,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总量,已经达到65万本,善本近6万册。或在明年,已经整理好的古籍会逐步对市民开放。
  古籍按照其珍贵程度分级,清代乾隆之前的古籍都是前三级,乾隆末年(1799年)到1912年前的便归于一般古籍,也就是第四级,“四级以下的可以直接阅读,三级以上的古籍会有一些限制。因为古籍除了一般书的属性,还有文物性,受文物法的限制,不能全部开放给市民翻阅。”一些珍贵的古籍,未来也有可能会通过展览的方式,让市民一睹其风采。
  对于怎么利用好古籍,龚明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通过读书会和讲座的方式,可以让市民领略古籍的精髓。“比如在成都,一群20多岁的论语爱好者聚在一起成立读书会,搜集原始的资料、各种版本的论语,真正把论语一个字一个字地钻研。只要坚持到40岁,这个读书会就不得了了,里面的人都会是研究论语顶尖的专家。”